中国历史上有个时期,很多英雄一起争斗天下,人们叫它“三国”。在那个三国时期,有一对父子特别有名,但儿子远不如老子,他们就是刘备和刘禅。
刘备是蜀国的创始人,简直就是白手起家的好例子。他原本是个普通人,但却能把许多能人异士都收拢到自己旗下。在天下大乱的时候,他成功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地盘,最终当上了皇帝。但他的儿子刘禅,却被人笑话为“怎么扶都扶不起的阿斗”。虽然有诸葛亮这样的好老师帮忙,但最后他还是成了个乐在蜀地、不想复国的亡国之君。
公元263年,司马昭下令往南打蜀国。魏国猛将邓艾一路赢得很轻松,很快就把军队带到了蜀国都城门口。那时候的蜀国,像诸葛亮这样的聪明人和能打仗的将军都不在了,刘禅管不好国家,宦官黄皓开始独揽大权。蜀国因为老是打仗,已经变得很虚弱,没法再跟魏国打了。所以,刘禅没过多久就投降了。
蜀汉被灭后,刘禅因为自个儿投降了,所以被封了个“安乐县公”,还给了他一块封地(就是现在的北京顺义那儿),说是有万户人家供他吃喝。可刘禅屁股还没坐热,司马昭就找茬儿把他留在了洛阳,派人紧紧盯着他,生怕蜀国的火苗又烧起来。
展开剩余88%虽然留在洛阳的刘禅和那些老臣们都各自做好自己的事,没惹什么麻烦,魏国管着的蜀地也挺太平,但司马昭还是老想试探他们。后来有一次,司马昭特意搞了个大宴会,把刘禅和那些蜀汉的老臣们都请了过去。
在宴席上大家正开心的时候,司马昭忽然拍手,叫上来一群跳舞唱歌的姑娘们来凑热闹。姑娘们开始表演魏国的歌舞,在看的以前蜀地的人,除了刘禅,都面露尴尬,不好意思,但刘禅却一直不管别人,一个劲儿地拍手叫好。
司马昭让人换了另一首曲子,这回竟是以前蜀国的歌舞。听到这些,那些蜀国的老臣子们再也控制不住对故国的思念,一个个都流下了眼泪。司马昭转头看向刘禅,却发现他表情没什么变化,还是一副开心的样子,根本看不出有半点伤心。他忍不住问刘禅:“你难道一点都不想念蜀国吗?”
刘禅看起来满不在乎,随口就说:“这里挺快乐,我不想蜀国了!”这话一出,蜀国的臣子们都觉得又羞又气,“乐不思蜀”这个成语,也就这样成了刘禅这个亡国之君的耻辱标志。
在宴会上,老臣郤裕等刘禅去厕所时,偷偷跟他说:“司马昭可能还会问你想不想蜀国,到时候你得说想回去,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回到蜀国。”
不过,郤裕的小把戏很快就被司马昭识破了。回到座位上后,司马昭真的再次问刘禅想不想回蜀国,刘禅立刻装出一副难过的样子,回答说想回去,还照着郤裕教他的话又说了一遍,为了不让人看出他的心思,他还故意闭上了眼睛。
司马昭瞧他一脸忧伤,但眼里却不见泪水,便试着问:“你这话,咋跟郤裕说的一样呢?”刘禅一听,立马睁开眼,惊讶地说:“是啊,就是郤裕让我这么说的。”
听完这话,司马昭一伙人都大笑起来,他忍不住感慨:“这人怎么这么没心没肺呢,看来就算诸葛亮还在,蜀国也支撑不了多久啊!”这笑声让在场的蜀汉老臣们感到无比羞愧,如芒在背,从那以后,没有一个蜀国人愿意再给刘禅想办法了。
不过,刘禅靠着装疯卖傻,竟把那场可能惹来杀身之祸的“鸿门宴”给糊弄过去了,让司马昭的疑心大减。想想那些被司马昭几乎赶尽杀绝的曹家亲戚,还有因此丢命的魏帝曹髦,刘阿斗的结局可真算是好上加好了。
这件事没过多久,为了让司马昭彻底放心,刘禅特地做了一块门牌,上面写着“山中寨”三个大字,然后热热闹闹地挂在了自己家门口。
这事儿很快就被盯着刘禅的密探告诉给了司马昭。魏国的大臣们都不明白刘禅挂的那三个字是什么意思,司马昭却大笑起来,说:“你们把字倒过来念念看。”
把“山中寨”这个名字倒着念就是“在山中”,意思是说刘禅愿意躲在山里头,不想再有什么东山再起的念头,也不打算再想着恢复国家的事情了,就想安安静静地过完剩下的日子。大家听了这才明白过来。
为啥刘禅不直接跟司马昭说他已经没有反叛的心了呢?因为如果直接说出来,司马昭可能会觉得太露骨了,反而不相信。用这种拐弯抹角的方式告诉司马昭,他可能更容易相信。
而且,把这三个字做成门匾挂在府邸大门上,就是告诉那些老臣子们,别再想着复国了。司马昭后来真的就没再试探和盯着刘禅。刘禅死后,司马家篡位成功,还给了他一个“思公”的封号,让他这辈子也算有个好结局。
在乱世里头,那些身居要职还能平安度过一辈子的人,怎么可能是个“没出息的废物”呢?
公元223年,刘禅当上了皇帝,到了公元263年,魏国把蜀国给灭了。这期间,刘禅做了41年的皇帝。就算不算上诸葛亮帮他那11年,他自己也单独坐了30年的皇位。在三国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,刘禅竟然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。
刘禅当上皇帝的时候才十七岁,刘备临终前把国家大事和儿子刘禅都托付给了诸葛亮,并跟他说:要是刘禅不行,你就自己来当皇帝。
不过诸葛亮忠心耿耿是大家都知道的,而刘禅呢,身为可能随时被夺权的年轻皇帝,他不仅没对诸葛亮起疑心,反而尊称他为“相父”,把朝廷里的大小事务,都放心地交给诸葛亮来处理。
先不说刘禅自己能不能治理好国家,但他肯这样全心全意地把国家大事交给有本事的大臣去办,从某种角度看,也算是会挑人用人了。
说到蜀国要打魏国这事儿,刘禅心里其实挺明白。那时候,诸葛亮刚打完南边的仗,还没歇口气呢,又要准备去打北边。刘禅心疼丞相太辛苦,又想着国家老是打仗,也得让人喘口气,所以在诸葛亮准备北伐的时候,他劝了劝诸葛亮。
不过,诸葛亮还是想给蜀国拼出一个更安稳的将来,不辜负刘备的信任。所以他决定主动出击,先发动北伐战争,这样做也是为了不让曹家站稳脚跟,免得蜀国以后更被动。
这其实就像是一场赌博,赢了就能让汉朝重现辉煌,输了可就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了。
后人回望蜀国的北伐,其实早就注定失败已成定局。
蜀国刚建立那会儿,本该好好恢复元气,低调行事。可关羽不小心丢了荆州,逃到麦城还是被孙权偷袭杀害。刘备一气之下,带着全国的兵力去打东吴,想给关羽报仇,还想抢回荆州。没想到夷陵之战打了个大败仗,蜀国元气大伤,之后再也没能力和魏、吴对抗了。
刘备去世后,诸葛亮尽心尽力辅佐小皇帝,费了好大劲才让蜀国慢慢强盛起来。但跟魏国和吴国比起来,蜀国还是差得远。那时候,不论是全国人口还是能当兵的人数,蜀国都不到东吴的一半,更是连魏国的四分之一都赶不上。再加上失去了重要的荆州,蜀国就再也没有办法压制魏国了。
就算诸葛亮再聪明过人,最后也还是打了败仗,而且北伐这场仗让蜀国损失惨重,大伤元气。
因此,诸葛亮一走,刘禅就赶紧停了那费力伤财、消耗国家元气的北伐,让打了好多年仗的蜀地百姓能够歇口气,还专心搞起了西南地区的开发。
治理国家方面,刘禅虽说不上特别英明,但也不算糊涂。
当葛亮坚持要打北伐战时,刘禅虽然心里不太乐意,但决策一定,他还是全力以赴地支持。在处理国家大事上,他毫无保留地信任诸葛亮,就算有时候想法不一样,他也还是像对待父亲那样尊敬诸葛亮。都说“君臣一条心,国家就安稳;君臣有隔阂,内部准出乱子”。不管刘禅是不是真懂这个道理,他确实做到了和诸葛亮和睦相处,全心全意地信赖他,这让诸葛亮能够尽情施展治国才华,给蜀国带来了不少好处。
虽然刘禅在历史上大多被批评,但还是有人说“刘禅的贤能,那真是没人比得上”,他确实有着政治家该有的大气度。
刘禅不仅对老师诸葛亮很宽容,对待其他的大臣也同样大方不计较。
比如说,和诸葛亮不对盘的魏延因为叛乱被处死了,但刘禅并没有把魏延说得一无是处。他下令说:“虽然定了他的罪,但念在他以前的功劳上,还是赐个棺材安葬他吧。”刘禅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没啥本事,其实他心里对朝廷里的争斗门儿清,并没有完全站在哪一边。
做皇帝的关键是要懂得平衡。刘禅坐上皇位后,他让诸葛亮生前特别看好的费祎和蒋琬来管事儿,费祎做了尚书令,后来还升到大将军,蒋琬呢,当了大司马。一个管政务,一个管军事,刘禅故意让他们俩各管一摊,互相制约,这样一来,朝廷里的势力就平衡了,刘禅也稳稳地抓住了大权。
在魏、蜀、吴三个国家里,蜀国是最弱的,刘禅当了41年的蜀国皇帝。这期间,战争不断,国内国外都有很多麻烦。但他用一种看起来有点糊涂和软弱的办法来治国,避免了朝廷里的大乱斗,让国家安安稳稳了几十年,还带动了西南地区的发展。
要是说刘备擅长打天下,那刘禅也能算得上是“守天下”的高手。他当皇帝的时候,不爱打仗,让老百姓能够安心过日子,蜀国也因此得到了发展。虽然常被人说“糊涂软弱、贪图享乐”,但他在位期间,大臣们可都没遭过殃。
虽然后来快速投降魏国被后人看不起,但这样做也免得和魏国打仗,造成国家兵力耗尽、百姓遭殃。
三国时候,许多英雄好汉为了当皇帝,拼死拼活,打得不可开交,那是一段让人激动的历史。但如果咱们回头看看那时的老百姓,再冷静想想,其实在像刘禅这样的皇帝治理下,百姓们反而过得还算安稳,能有个家,不用被战火牵连。
所说的宏伟大业,比不上千家万户那一盏盏亮着的灯火。
发布于:陕西省维度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