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从实验室到患者床旁,从教授到科学企业家,刘俊岭不仅跨越了科研转化的崇山峻岭,更蹚出一条中国原研药“产学研资”融合之路。
“一个成年血友病患者,打进口凝血针一年要花120万元,多少人家负担得起?我们研发的A型血友病新药,药效比进口药强十倍以上,价格将远低于进口药,未来还能进医保,一月一针就能终身预防出血,”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刘俊岭带来的消息令人振奋,“新药明年即将进入临床阶段,一旦成功,将改写中国血友病治疗的格局。”
在刘俊岭看来,“做分子医学,最终落脚点还是在医学本身和患者需求上。要么诊断有突破,要么治疗有突破”。十多年来,他带领团队勇闯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漫长而艰难的“死亡谷”,立志将论文转化成一流新药。
2021年,他创办循曜生物,成功推进全球首创的特发性肺纤维化新药进入Ⅱ期临床。同时,在科研、育人、转化中构建起“顶天立地”的创新生态。2025年,刘俊岭获评上海市先进工作者。从实验室到患者床旁,从大学教授到科学企业家,刘俊岭不仅跨越了科研转化的崇山峻岭,更蹚出了一条中国原研药“产学研资”融合的可复制新路。
十年求证:从靶点发现到新药诞生
刘俊岭是半路出家转战生物医学的,从北大医学部药学专业博士毕业后,他远赴美国转攻生物学,2008年回国加入上海交大医学院后,便专注于出凝血疾病分子机制及临床转化研究。
2011年,在一次实验“意外”中,刘俊岭课题组发现当敲除一个血液系统的靶点后,老年小鼠竟自发出现多器官纤维化、皮肤疤痕增生、消瘦等奇怪现象。基于此,他们在全球首次揭示了该靶点在纤维化疾病中的重要作用,这一分子机制的发现,为平均生存期仅3至5年的肺纤维化患者带来了希望。
刘俊岭介绍,从靶点发现、机制验证到最终成药,生物医药通常要跨越一个“死亡谷”,周期往往十年以上,且成功率极低,大多数项目会“死”在临床Ⅰ/Ⅱ期试验阶段。但他没有退缩,始终坚信:靶点只是路标,新药才是终点。要把论文写在临床上,造福患者。
2020年4月,迎来重大转机,刘俊岭团队在上药-交医孵化平台项目路演中脱颖而出。在医学院、上海医药(601607)集团以及社会资本的支持下,其牵头的特发性肺纤维化单抗药物等五项技术作价投资,注册成立上海循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,成为上海市高校作价投资入股成立的首家生物医药初创企业。
目前,公司核心分子管线进展迅速:肺纤化项目完成全球首创新靶点雾化吸入抗体药物临床前研究,2025年进入II期临床;血友病双抗药后来居上,预计明年初启动临床试验,“许多患者迫切期待这款新药救命,如果定价合理,会迅速铺开”。刘俊岭解释,该药药效强,单次注射剂量小,血友病患儿未来能正常上学、运动,不再因反复关节出血而发生残疾,这将使中国A型血友病患者从目前的“按需治疗”(出血后治疗)大幅向“预防治疗”转变,甚至彻底改变患者的生存现状,减轻这些家庭和社会的负担。
刘俊岭将生物医药比作汪洋大海,他们从出凝血罕见病这一挑战巨大的“航道”切入,聚焦那些药物结构复杂、筛选难度高、知识产权壁垒显著的分子类型——或靶点难发现(如肺纤维化),或技术门槛极高(如血友病)。“分子构型的微调难度堪比太空飞船对接,两个酶必须实现精准的空间匹配。分子筛选如大海捞针,往往几万里挑一,每个候选分子还要精准表达出来,难度极大。”为此,刘俊岭团队花费两三年时间,率先研发出一套高通量的表达和筛选体系,最终从数万个分子里选中目标——全球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型血友病皮下注射纳米抗体。
凭借两款原研新药的重大突破,循曜生物即便处于生物医药行业的“资本寒冬”,依然赢得投资人的认可。在充足的研发资金支持下,团队目前正在抓紧布局和探索多个创新项目。
重塑人才:从论文导向到临床导向
在转化项目稳步前进的同时,刘俊岭团队近五年来在科研与人才培养方面同样收获颇丰:主持国自然基金等国家重大项目6项,累计科研经费逾2000万元;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,总影响因子超过1000;在血栓性疾病发病机制领域获得突破性发现,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、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。
“我与助手都属于‘兼岗创业’,一边运营企业推动科研转化,一边拿国家重点项目,一边指导研究生发表论文。”刘俊岭认为,这种模式实现了“科研反哺教学,成果带动育人”,一方面通过国家级重大课题锤炼科研能力,另一方面依托校企联合平台培养转化思维,“双轨制”培养体系完成了人才培养“从论文导向到临床导向”的转型,造就了一批兼具创新能力与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:2名青年教师分别获“国家优青”和“长江学者”,带出20余名研究生、博士后,2人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,4人获校级优秀毕业生,4篇论文入选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,2名博士后入选人社部博新计划。一位博士生在毕业留言中写道:过去只追求影响因子,现在开始思考项目转化潜力。推动更多基础科研成果进入临床,才是最好的毕业答辩。
“我们并不苛求研究生有很强的学术背景,反而更看重扎实严谨的科研作风,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来培养,不设目标、鼓励探索,导师则把方向、给建议,保驾护航。尽管初期论文进展缓慢,但经过四年系统性培养,学生最终都会有个好成果。”刘俊岭看好生物医药的前景,“这个领域从理论到实践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等待探索,目前还看不到边界,也不会完全被AI替代。过去,生物被视为天坑专业,因为大家对它理解不深,只沉湎于卷论文,就失去科研的本意了。生物医药产业链广阔,市场想象力无限,结合现代更多更新的科研和大数据工具,一定会有更强的爆发力。”据他透露,当前生物医药相关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就业形势不错,且未来从业经验越丰富竞争力越强。
刘俊岭也给本科生上课,教的《血液学》《细胞生物学》课程,总能从临床问题出发剖析病理机制、药物干预原理、未来开发方向,由于讲课贴近临床实际,学生愿意听,觉得很解渴。“生物医药人才培养必须深度对接产业需求,教学改革应瞄准产业型研究人才的培养方向。”他表示。
产业远征:从科学家到科学企业家
敢于离开舒适区,一次次尝试着带领团队穿越原研新药研发的“死亡谷”,作为科学家的刘俊岭,创业底气从何而来?他将其归结为跨界视野带来的精准洞察,从临床需求到基础研究的突破,以及从生物学到药学、生物工程学的融会贯通。
在谈及如何看待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身份转变时,刘俊岭认为关键在于思维的跃迁:当研究者不仅能够发现靶点,更能前瞻性地构想该分子未来的商业化路径时,他便已接近企业家的思维转变。
但他也坦言:科研成果从高校走出来,还面临制度的考验。尽管国家已出台多项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,特别是上海交大医学院提供了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环境——科研人员早期甚至可以极低成本获得知识产权赋权创办企业,但实际操作时,仍面临知识产权归属复杂、国有资产流失风险难控、股权激励实施困难等重重关卡。作为市政协委员,刘俊岭在2023年提交了关于“提升生物医药基础研究转化”的议案,希望政府对生物医药创新项目进行政策引领,并提供全方位保障服务,充分发挥上海生物医学基础研究的强大力量,以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突破性发展。
“这条路很难,但我想尝试着把它走通。”刘俊岭正致力于重构科研人才的“价值罗盘”,他认为,中国不缺发论文的科学家,缺的是把论文变成患者福音的转化者。“我今年55岁了,读过数万篇文献,经历了大量科研实践,我希望学以致用,在退休前能推动原研药成功上市,造福患者,做出点实实在在的成绩。”
维度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